中外医学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贾继东:医学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采访地点,是在贾继东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北京学者工作室”。房间不大,摆满了中外医学书籍。

眼前的他,目光深邃、面色白皙、身材消瘦。作为我国知名肝病专家,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继东显得有点“不一样”—2岁罹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终身残疾,历经高考、考研、读博、留学…… 一路走到国际肝病医学舞台。

贾继东曾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组织及社会团体职务,但他最认同医生的身份。多年来,他致力于肝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疗、科普宣教、人才培养、药品降价及纳入医保等,为消除乙肝歧视,保护感染者平等就业和入学权利奔走发声。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继东

少年多磨难

“好好读书,以后当个好医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年上大学临行前父母的殷殷嘱托,贾继军始终没有忘记。

1962年,贾继东出生于山东单县。2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下肢功能障碍。从此,他成了左邻右舍眼中的残疾孩子。

为了让贾继东重新站起来,父母带着年幼的他四处求医问药,但效果甚微。经历3次右下肢手术,他的右腿至今留有10余个长短不一的切口瘢痕。

小时候的贾继东,无法跟小朋友一起嬉戏玩闹,终日以书为伴。渐渐地,他爱上了读书,小学和初中辗转求学,无论走到哪儿,书都常伴他左右。对他来说,书不仅是博学多识的“好朋友”,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1977年恢复高考,贾继东就过了分数线,但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同样的事还发生在单位招工,工作的大门对他也关闭了。

偏见,深深刺疼了贾继东的心。他说:“很多残疾人在上学、就业、生活等方面受到各种困扰,躲在家里,不愿出门、不愿见人。”感同身受,成为他日后为消除乙肝歧视积极发声的动力。

母亲鼓励他,“既然不让咱参加工作,那就好好学习。今年高考不录取,明年再努力。只要有学问,将来总会有用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贾继东积极备考,终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济宁医学院)。

提及母校,贾继东心怀感恩,“我是不幸的,自小残疾;但我又是幸运的,毕竟还能上大学,虽然是专科,但毕竟迈进了医学的大门,我已经很满足、很感恩了。”

“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

“优于别人并非高贵,真正的高贵在于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海明威这句话,被贾继东奉为人生信条—“真正的优秀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断超越自我”。

198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单县中心医院工作6年的贾继东,考上了兰州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3年后,他又来到首都医科大学,经过笔试、面试,成为我国著名消化病学、肝脏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贾继东踏上了肝脏病学的探索之路。

英语,可以说是贾继东医学路上的“好帮手”。通过刻苦学习,上大学前连简单英语都读不准的他,读研究生前已开始阅读英文医学书籍和学术期刊,博士期间还多次担任国际消化和肝病学术会议的同声翻译。这也为他后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和北京市十大疾病攻关计划肝炎领域的领衔专家,贾继东参与并见证了我国在肝炎防治工作上取得的重大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在肝炎防治领域实施“预防接种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控策略,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已完成第一个任务指标—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

但与此同时,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人数多,消除病毒性肝炎仍然任重道远。贾继东坦言:“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全民动员,开展规模性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

从医多年,贾继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定方案,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帮助。有时出门诊,过了午饭时间,他还在给没挂上号的外地患者看病,“患者来一趟不易,能帮就帮”。

每次出门诊,贾继东两个习惯:一是不喝水,避免上厕所耽搁看病;二是记录疑难危重患者的“姓名”“电话”“既往病历”“诊断结果”等信息,便于随访。